2025年8月12日,一场被称为“中国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”的庭审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落下帷幕。原告孙千和,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律师兼《王者荣耀》资深玩家,将腾讯旗下两家公司告上法庭,要求公开游戏匹配机制的具体规则。这一案件自2024年6月立案以来,持续引发舆论关注,成为游戏行业算法透明度争议的标志性事件。
案件背景:玩家质疑算法“操控胜率”
孙千和作为《王者荣耀》八年老玩家,累计完成5514场对局,曾10次登顶“最强王者”。她在长期游戏中观察到,连胜后系统常匹配实力较弱的队友,而连败后则易遇强力队友,甚至“摆烂也能赢”。这种“输赢循环”现象让她怀疑:算法是否通过人为干预胜率(如强制将玩家胜率控制在50%左右),以延长用户在线时长?
2024年6月18日,孙千和以消费者知情权受损为由,向深圳市南山区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腾讯公开《王者荣耀》匹配机制的具体规则,包括影响队友/对手匹配的因素、各因素在不同模式(排位赛、巅峰赛等)中的权重占比。
庭审焦点:算法是“商业秘密”还是“消费者知情权”范畴?
1. 腾讯立场:算法属技术秘密,公开或损行业生态
腾讯在庭审中主张,匹配算法是公司为解决“如何快速、公平匹配实力相近玩家”而设计的技术方案,属于商业秘密。若公开具体规则,可能被黑产利用(如开发外挂、代练工具),破坏游戏公平性。腾讯还提到,已通过官方渠道(如公众号、视频号)解释匹配机制,例如采用ELO等级分系统评估玩家实力,但认为“承诺式公开”不等于技术细节披露。
2. 原告反驳:知情权应高于商业秘密,呼吁“最低限度透明”
孙千和承认算法可能涉及技术细节,但认为腾讯未履行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规定的“真实情况告知义务”。她强调,玩家需要了解的是匹配的“基本原则”,而非算法代码。例如,系统是否以胜率、段位、近期表现等为权重进行匹配?这些信息不会泄露核心技术,但能消除玩家对“暗箱操作”的疑虑。
行业影响:算法透明度争议或推动规则完善
1. 法律空白:游戏算法公开义务尚无明确规定
目前,中国法律对游戏匹配机制的公开要求仅限于随机抽取类机制(如抽卡概率),而匹配算法尚无强制性披露规定。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云庭指出,除非能证明算法对消费者权益造成重大损害,否则法律不宜过度介入企业运营策略。
2. 玩家诉求与产业发展的平衡
此案引发对游戏行业“算法黑箱”的广泛讨论。支持者认为,透明化有助于提升玩家信任;反对者则担心过度公开会抑制创新。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提出,企业可在不泄露核心技术的前提下,披露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优化目标,例如参考社交平台对推荐算法的说明程度。
案件进展与未来展望
截至2025年8月,法院未当庭宣判,双方表示愿在保护商业秘密与满足玩家知情权间寻求平衡。孙千和称,若败诉将考虑上诉,但“案件意义已超出胜负本身”——它让公众关注到游戏算法的公平性问题,或推动未来立法完善。
对于腾讯而言,此案既是法律挑战,也是与玩家沟通的契机。公司表示,将持续优化匹配机制,并通过信誉分、举报系统等多维度保障公平性。
结语:从“游戏玩人”到“算法共治”的探索
孙千和的诉讼,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对算法公平性的强烈诉求。无论结果如何,此案都将成为中国游戏行业算法治理的重要节点——它提醒企业,技术进步需与用户权益保护并行,而算法透明度的“最低限度原则”,或许正是平衡创新与公平的关键。
当“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”的尘埃尚未落定,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已摆在行业面前:在算法深度介入生活的今天,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,而非控制人?这或许需要法律、企业与用户的共同答案。
没有回复内容